MTU探测原理
mtu路径探测,方式主要有两类:
1. 给报文设置不可分片标记,向终点发送探测包(既可以udp包也可以icmp包,rfc中没有明确限制),当由于报文大小超过MTU被丢弃时,该路由会反馈icmp(Packet Too Big),并带上下一跳的MTU长度,发送端通过该报文来减少包大小,多次持续该过程可以探测到全路径的最小MTU。
参照:
RFC 1191 - Path MTU discovery
RFC 8201 - Path MTU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
一般具体实现流程如下:
● 发送标记为don't fragmemt(不可分片)的数据包
● 遇到小于路径的mtu后,数据包会被丢弃,并返回一个类型为Packet Too Big的icmp报文给发送端,并带上下一跳的MTU(有些老的接口没实现该规范的话,可能不会带上下一跳的MTU,需要发送端进行自己的算法处理这种场景)。
● 调整MTU大小,继续发送探测包。
● 如果遇到更小的MTU接口,则重复降低探测包大小发送
具体icmp报文格式如下:
rfc8899 里记录这类MTU探测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:
● icmp可能会被防火墙拦截
● NAT对icmp处理如果有问题的话,也会影响探测。
● icmp 生成可能会被限制频率导致没有回复。
● .......
2. 在传输层(quic/udp/tcp)做路径mtu检测,而不依赖于icmp的packet too big报文反馈。当前quic的MTU探测使用的是这种方式。 基本原理是依赖传输层的反馈,调整包大小,通过定时器是否超时来判断是否超过MTU,该方案接受端反馈需要用户自己实现。
其具体探测流程状态转换为如下状态流程图:
引用自:
RFC 8899 - Packetization Layer Path MTU Discovery for Datagram Transports
其具体实现流程如下(结合quic 实现):
base阶段:
● 链接建立处于base阶段,此时的包大小设置为一个初始较小的BASE_MTU,这个MTU理论上是经过连接性检查,保证可以互通的(但如果这个BASE_MTU也不能实现互通的话,可能会降低BASE_MTU,对于QUIC,初始MTU如果也不能互通,则会关闭链接)
search阶段:
● 开启探测时会设置一个目标MTU做为探测目标最大MTU,进入Search阶段。
● search阶段会发送MTU探测包,并逐渐增加MTU探测包大小去趋进实际链路MTU。(quic为二分法实现:如果MTU探测包被应答,则增加当前发送端的MTU估计值,如果定时器超时,则会选择包大小增长量为一半的探测包重新探测)
● 一次探测结束后会定时启动下一次检测。(quic实现是根据间隔包数量超过一定大小来启动)
● 当探测次数超过3次,则停止探测,使用当前探测值做为发送端的MTU。进入Search_Complete阶段
Search_Complete阶段:
● 进入Search_complete阶段后,会进行所谓的“黑洞检测”,检查是否进入“MTU受限”场景,如果则确认是MTU受限,减少MTU估计值,探测状态重新恢复到base阶段。 rfc中是建议: 1. 可以定时发送当前MTU大小的探测包,如果数次探测都未被确认。2. 也可以根据icmp的Packet Too Big的消息确认是否MTU受限。 (quic应该是通过定时器探测长时间没有新数据ack,则会进入进行MTU回退)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inber.cn/post/4494.html 转载需授权!
推荐本站淘宝优惠价购买喜欢的宝贝: